新生心声 | 邂逅复旦,我们对即将发生的故事期待满满
结束上一段征程 踏上新的阶段
如果把我们比做麦穗
那只是小满 尚未大满
自察自省 自许自盼
少年 未来可期
等你成熟饱满 自由施展!
作为学长学姐 他们叮嘱……
千茜倩
经济学院2016级博士研究生
一是主动学习。要学会提问、自主查阅资料来积极地解决问题,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减少逃避的时间,离问题的解决就更近一步;
二是与同学互相学习。与不同的人讨论不仅能够加深问题的理解,还能极大地拓展自己的思维。最后千茜倩同学幽默地建议大家要多锻炼身体,这样才能“拯救发际线”。
谢光钰
法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我想分享一段我很喜欢的一位教授的话,we lawyers, we have the power to shape the world with our own vision. It is our tradition, and it is a noble tradition. 这是作为法学生的担当,也是一项高贵的担当。
我知道,并不是每一个法学院的新生都会以法学的专业毕业,也不是每一个法学院的毕业生都选择了以法律为职业。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很喜欢复旦的地方,因为复旦不教技术,不限制你的想象,我认为它会让你拥有力量,一种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心有猛虎的力量,和无论走到何处愿意追求卓越的一种担当。
未来的某一天,你们也会见到凌晨三点的江湾,也会集体吐槽法学院的种种不好,自然也会笑有时,哭有时,慷慨激昂有时,辗转难眠有时。无论如何,仗剑走天涯的路上,我们绝对不是锦衣独行。复旦法学院,非常,欢迎你们。
王丹妮
高分子科学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在这里我想与你们分享的不是学术秘籍和生存指南,而是一些我认为重要的事情。
一是不忘初心,请各位好好记住此刻刚迈进高分子系时对自己的期望,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有时候可能你并不知道现在做的事情会有什么意义,但请不要放弃。
二是拥抱无限可能,建议各位除了钻研于学术科研,空余时能广泛涉猎,同时增加生命的宽度与专业的深度。
三是良好的时间管理,变焦虑为掌控,大大提升幸福感。
最后是平常心,科研上的失败再正常不过了,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唯一的失败就是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徜徉学术之海,我们将……
毛天婵
新闻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在这片星海航行,我想要成为一位坚定的护卫者,去继承“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社会使命与家国情怀,让新闻理想四个字变得具体。庙堂之高,江湖之远,新闻传播既记载着明天的历史,也刻画着当下的中国。在我们的生活日益被媒介形塑、被网络连接的时刻,也正需要我们新一代新闻传播学子去承担这一份肩上的责任:让浮躁的事物踏实,让坚固的事物永恒,让每一个受众都能感受到世界温暖,让真诚的事物永远纯真。
在这片星海航行,我也想要成为一名热忱的求知者。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和知识的热爱让我们相聚于此。严谨踏实,追求真理,不断攀登,是我们在未来的求学岁月中一直都要履行的箴言。我们有时会亲近田野,体会格尔茨所讲的“在那里”的生活;有时也会书海泛舟,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学术之路上,可能会有晦涩、忙碌与马拉松般的艰辛卓绝,但一个有意义、有意思、有温度的研究问题背后是离真理更近一步,是让我们眼前的世界更清晰一些,是能让更多的人懂得新闻传播的意义与力量,从媒介信息中收获更多充实与便捷。
在这片星海航行,我也想成为一名踏实的践行者。“好学力行”是我们新闻学院的院训,我也一直很喜欢剧作家廖一梅所写到的“笨拙的生活”。踏实的践行可能真的要比别人多付出许多这样“笨拙”的力量。但是这种踏实的笨拙背后是记者永在现场的敬业,是科研工作中取材立论的扎实,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这种笨拙的热爱,但践行,让一切都变得真实。
艾义婷(Justine)
历史系2018级硕士研究生
我选择复旦大学的原因是,复旦大学在世界上很有名,复旦历史悠久,复旦的教学水平非常高。
再说现代的大学一般觉得应用学科比别的学科重要,可是复旦大学还有很多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院系和研究所。我的感觉是,这些题目非常重要,因为它们是我们的遗产,所以我们都应该学习和保护这些知识。
杨建伟
哲学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是复旦大学的校训,学会沉思是每个复旦人需备的素质。对于我们哲学人而言,沉思更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哲学的沉思是一种联结,从先贤圣哲,大家思想中来,到社会现实中去。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与问题意识,由思想的彼岸抵达现实的此岸,思索如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症结,探寻国家前进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将思考付诸于人生实践,实践使得自由的思想变为有力的脚步,对于我们青年一代而言,人生实践便是担负起社会的责任与时代的重托。无论我们将来是否从事学术的研究,保持哲学的沉思,践行时代的责任,是我们每个人孜孜以求的人生航向。
张米兰
哲学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我想谈一下“博士阶段”的学术训练,我将其总结为“破一立二”。
破就是破除知识的人为边界。在当代追求培养专业人才的呼声下,似乎研究的领域越窄越能体现研究的深度,但我认为就哲学博士来说,在各个“专业壁垒”之间游走,恰恰是学术训练的重要一部分。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而言,社会学、历史学和政治学等都应成为值得重视的思想资源,这也是我的导师对我的期许。
而“立”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在座的同学,可能曾因“充满灵气”的想法被质疑而黯然神伤,因自己的棱角被逐渐磨平而感到生活沉闷晦暗,但我认为掌握这些有形或无形的学术规范可以帮助我们摆脱一种自我陶醉式的伪学术研究,并将个人性情与悠远的思想传统结合,这是学术本身对我们的要求,更有助于我们摆脱自我局限,将目光洒在更广阔的场域。
第二个“立”是要立一个“现实的人”。博士不应等于日夜苦思的书斋先生,有思索所得的抽象的“体”,应有与之相对的现实之“用”。这也是我为何作为博士生讲师团的一员,前往云南德宏宣讲;并于暑假在昆山挂职,深入到最基层的城市建设中。将体化为用,将思想化为实际行动,不仅应成为每一个博士生的自觉选择,也应成为彰显我们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主要途径。
彭博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
可能在多数人眼中,从事学术、特别是基础学科的研究,最终的模板会是《生活大爆炸》里Sheldon这样的nerd,但实际上,学术是一项非常酷的事业,通过从事这样的事业,我们可以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可以探索未来世界的样子,甚至有可能改变世界、有可能造福全球更多的人口。
当然,学术不仅仅是去寻求理论自身的完美,而脱离于社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拥有丰富的经历和自由意志,从而可以承载深厚的思想,拥有不断进取的人生。
其实复旦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机会,让我们走出象牙塔。
在我刚刚进入信院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想到自己会从事科学研究,甚至有机会和全世界分享自己的成果。因为有了在信院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学术底蕴,才让我能够有机会探索未来、有可能改变世界。不管以后走到哪里,这些才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郭雪晴
法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曾经有一位老师给我看他收集的满满一柜子的书和笔记,满怀惆怅说不知道他故去之后还会有谁珍惜他的心血。那一批学者大概是重建的一代,是在毁灭中再造的一代。尽管求学之路无比艰辛,但是他们却毫无怨言,对于法治的信念从未磨灭过半分,他们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成果不可复制,不可取代。
后来的我们是无比幸运的,已无需再体会面对一片残垣断壁的荒凉,也无需再在黑暗泥淖之中举步维艰。我曾说那就留一些给我吧,我会慢慢看完的,然后做一个好学者的。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法学需要数代人传承积淀方得进步,我舍不得诸位学者的心血理论就此蒙尘,真正的学问应当得到传承。虽然我不是多么出色的人,但是我愿意不断努力成为最好的自己,为法学的高屋添一块小小砖瓦。
法学,是追求正义与公平的学问,我们生逢伟大时代,希望我们都能一直保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自强不息的魄力,有创造未来的胆略,不忘初心,承先贤之志,励志力行,启后来之学。成为心怀天下,自立自信,有良心的法律人,在一个真实的现在,开垦出一万个美丽的未来。
鲁遥
材料科学系2018级直博生
此刻的我们都因成为一名复旦人而激动和自豪,对未来的复旦生活充满着憧憬与期待。此刻的我们也同样明白,追寻真理的道路并不是坦途。但是那些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杰出校友们、前辈们谁又不曾在荆棘中负重前行呢?我想只要我们有锲而不舍的耐心,开拓视野的信心,承担责任的决心,我们就能够向着理想的方向更好地前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各位同学,从今天起,“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将在我们的一生中打下深深地烙印,“文明、健康、团结、奋发”的校风将成为伴随我们终生的风格品质。
在未来的学习路上,我们要力行“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发扬“爱国奉献、学术独立、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复旦精神。吾辈复旦人定能在复旦建设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在奋力实现祖国更加繁荣的历史进程中,在为世界创造价值的理想追求中,倾注我们的每一份智慧,贡献我们的每一份力量!
邂逅复旦,研究生阶段,
我们对即将发生的故事期待满满~
来源:各院系研究生工作组
编辑:王海蓉
猜你想看:
复旦最良心月饼测评 | 小编用“每逢佳节胖三斤”的试吃经验告诉你哪些值得吃!
北苑新气象 | 复旦交流讨论的殿堂级体验哪里有?亚洲青年中心告诉你
迎新 | 警惕!远离非法“校园贷”和非法集资,你需要知道……